全國統一服務熱線:17706423992
循環水量(Q):這是計算加藥量的核心依據,需提供系統設計循環水量(單位:m3/h),若實際運行負荷波動較大,需注明最大、最小及平均循環水量;
保有水量(V):系統內總存水量(單位:m3),影響藥劑初始投加量與補藥頻率,需包含冷卻塔、管道、換熱器等各部分水量總和;
運行溫度(T):冷卻塔進出口水溫及環境溫度,高溫環境下藥劑降解速度加快,需選擇耐溫性更強的裝置組件;
補水水質:提供補水的硬度(以CaCO?計)、堿度、Cl?濃度、pH值等指標,水質差異直接決定藥劑類型與加藥濃度。
防腐蝕需求:若系統存在碳鋼、不銹鋼等多材質設備,需控制腐蝕速率(碳鋼≤0.075mm/a,不銹鋼≤0.005mm/a),此時需重點關注緩蝕劑加藥精度;
防結垢需求:高硬度補水系統易結垢,需控制換熱器管壁結垢速率≤0.03mm/a,需匹配能精準控制阻垢劑投加量的裝置;
微生物控制需求:開放式冷卻塔易滋生軍團菌等微生物,需控制異養菌總數≤10?個/mL,需選擇支持氧化性與非氧化性殺菌劑交替加藥的裝置。
安裝空間:提供裝置安裝區域的長、寬、高尺寸,若空間狹小,可優先選擇集成式緊湊型加藥裝置;
電源與水源:確認現場電源規格(220V/380V)、水源壓力(≥0.2MPa)及接口位置;
運維能力:若現場運維人員較少,需選擇自動化程度高、具備遠程監控與故障報警功能的裝置,降低人工干預頻率。
容積計算:通常按系統單日最大加藥量的1.5-2倍確定,公式為:溶藥箱容積(m3)= 單日最大加藥量(L/d)×1.5 / 1000。例如,單日最大加藥量為400L,則溶藥箱容積建議選擇0.6-0.8m3;
材質選擇:若投加酸、堿類腐蝕性藥劑,需選擇PE(聚乙烯)或PP(聚丙烯)材質;若投加氧化性殺菌劑(如次氯酸鈉),建議選擇PVC材質;若投加緩蝕阻垢劑等中性藥劑,可選擇普通PE材質。避免使用碳鋼材質,防止藥液腐蝕箱體。
流量范圍:計量泵的額定流量需覆蓋系統最大加藥流量的1.2-1.5倍,確保負荷波動時仍能精準投加。例如,系統最大加藥流量為50L/h,則計量泵額定流量建議選擇60-75L/h;
壓力等級:計量泵的出口壓力需大于系統加藥點的工作壓力(一般冷卻循環水系統加藥點壓力為0.3-0.5MPa),建議預留0.2MPa以上的壓力余量;
調節方式:優先選擇變頻調節或電磁隔膜式計量泵,可實現流量的連續精準調節(調節范圍0-100%),相較于機械調節更適應系統負荷變化。
攪拌方式:投加固體藥劑(如緩蝕阻垢劑粉末)時,需選擇槳式攪拌器,攪拌轉速建議為60-100r/min;投加液體藥劑時,可選擇渦輪式攪拌器,轉速可適當降低至40-60r/min;
功率選擇:攪拌功率與溶藥箱容積相關,一般按0.5-1.0kW/m3計算,例如0.8m3溶藥箱可選擇0.5-0.75kW的攪拌電機。
控制邏輯:基礎型可選擇“時間控制+液位控制",即按設定時間間隔加藥,同時監測溶藥箱液位,低液位時報警;進階型可選擇“在線監測儀聯動控制",如連接ORP儀(控制殺菌劑加藥)、pH計(控制酸堿加藥)、電導率儀(控制排污與阻垢劑加藥),實現根據水質參數自動調節加藥量;
附加功能:建議選擇具備數據記錄(存儲≥3個月運行數據)、遠程通訊(支持4G/Modbus協議)、故障報警(計量泵故障、液位異常等)功能的控制系統,便于遠程監控與運維。
第一步:算清基礎賬:全面收集系統循環水量、保有水量、補水水質、控制目標等基礎參數,明確核心需求;
第二步:配好核心件:根據基礎參數匹配溶藥箱容積與材質、計量泵流量與壓力、攪拌系統功率、控制系統功能,確保各組件性能與系統需求匹配;
第三步:驗證實用性:結合現場安裝條件、運維能力及案例經驗,驗證選型方案的可行性,規避“過度配置"或“配置不足"的問題。
上一篇:沒有了